上傳日期:2021-08-16
《關于汞的水俁公約》實施4周年
為保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免受汞及其化合物人為排放和釋放的危害,國際社會針對管控汞問題達成高度共識,于2013年10月就具有全球法律約束力的汞文書文本內容達成一致,并將其命名為《關于汞的水俁公約》,已在2017年8月16日起生效。
到2021年8月16日,《關于汞的水俁公約》已生效4周年。
公約生效已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周圍有哪些變化呢?
1、2017年8月16日起,禁止新建的乙醛、氯乙烯單體、聚氨酯的生產工藝使用汞、汞化合物作為催化劑或使用含汞催化劑;禁止新建的甲醇鈉、甲醇鉀、乙醇鈉、乙醇鉀的生產工藝使用汞或汞化合物。2020年氯乙烯單體生產工藝單位產品用汞量較2010年減少50%。
2、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實施垃圾分類。含汞產品,如廢舊電池、水銀體溫計、節能燈等作為有害垃圾處理。隨后,我們國家越來越多地方開始實施垃圾分類。
3、2021年1月1日起,禁止進出口含汞開關和繼電器(不包括每個電橋、開關或繼電器的最高含汞量為20毫克的極高精確度電容和損耗測量電橋及用于監控儀器的高頻射頻開關和繼電器)。
4、2021年起,將淘汰《關于汞的水俁公約》要求的含汞電池、水銀體溫計、熒光燈產品的生產和使用。2026年起,我國將全面禁止生產含汞產品,到2032年,要關停所有原生汞礦的開采。
拒絕生活中的汞污染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少用品與汞有關,比如汞電池、熒光燈管、水銀溫度計和一些電子產品等,都含有汞。
據有關資料顯示,0.5毫克的汞,就能污染180噸地下水及周圍土壤,而一支水銀溫度計中汞含量就達1000毫克。這些含汞物品廢棄后,如果不能妥善回收處理,一旦泄露就會造成嚴重的汞污染。
如果水銀處理不當,對患者、醫務人員都會造成健康隱患。面對水銀產品對環境及健康的影響,很多醫院、家庭都已逐漸淘汰水銀醫療產品,選擇了非接觸式紅外體溫計。
綠色環保的紅外體溫計
紅外體溫計跟水銀體溫計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不含汞,它測溫的原理是紅外傳感器被動接收人體散發的紅外能量,通過儀器的精密測算與分析得出人體體溫,而不向外界發射任何射線,通過非接觸的方式感應人體的體溫。
無汞環保新定義的紅外體溫計不僅環保,還更智能。
比如倍爾康紅外額溫計,只需將探頭對準額頭等測量部位,按下測量鈕,僅有1秒就可得到測量數據,非常適合家庭或醫院等使用。
《關于汞的水俁公約》生效四周年,愿未來的日子,我們都能做到讓汞成為歷史——選擇無汞體溫計,無汞產品,一起守護我們的健康星球。